在古代中国,黥刑通常根据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决定所刻之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盗窃犯**:对于盗窃犯,通常会在其脸上刺上“窃盗”或简化为“盗”字。
2. **抢夺犯**:对于那些在白天抢劫他人财物的罪犯,会刺上“抢夺”或者“夺”字。
3. **伤害官吏者**:对犯下劫窃官仗、伤害吏人等罪行的人,会在其两颊黥上“劫”字。
总的来说,黥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体罚,通过在犯人面部或其他身体部位刻上文字或图案并涂以墨,以示标记和惩罚。这种刑罚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数千年,直到清末才被彻底废除。
古代黥刑一般在脸上刺囚字。
黥刑最轻。
1.髡(kūn):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2.黥(qíng):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3.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如《史记·商君列传》:“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4.笞: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5.杖: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6.刖(yuè):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如“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黥、劓、笞、杖、刖、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黥刑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