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陌头杨柳色什么意思

“忽见陌头杨柳色”,意思是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名句,出自其《七绝·闺怨》,写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巧妙地而细腻地从情绪的骤变表现出春闺之怨。有后人评论此句:“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这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忽见陌头杨柳色”出自王昌龄的《闺怨》。原诗是“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意思是:处在深闺中的少妇不觉得有什么忧愁,春光明媚的日子穿上华丽的衣裳登上涂有绿色的高楼,忽然看见路边杨柳呈现绿色,方才悔恨让夫婿出去“觅封侯”。

这是一首闺怨诗,表达的是“闺中少妇”感慨时光流逝,夫君未归,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其实还是借闺阁女子比喻自身遭际,“觅封侯”作为唐朝的社会现象其实导致了太多人生伤痛,作者自己也就处在这样的两难矛盾中,因此这更具有自省的意味在里面

这位闺中少妇的“怨”,不涉夫婿、重在责己,这就更衬托出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这里的“悔”,也是闺中少妇瞬间对人生世俗功名利禄的一种彻悟,它从另一个角度含蓄地暗示黩武的开边战争破坏了多少人的爱情和幸福!这既是少妇的感悟,更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