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的由来(七夕乞巧起源于哪个年代)

乞巧节是七夕节的别称。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的传统习俗有: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

七夕节之所以称为乞巧节,是因为七夕节本来是好姐妹过得日子,在七夕的时候好姐妹会约着一起去游玩,因此才会称为乞巧节。

又称中国的“牛郎织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据说,牛郎织女是天上的织女与地上的牛郎相爱,但被王母娘娘发现后被迫分离。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鹊桥会搭建,牛郎织女得以相会一次。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人民表达爱情的节日。在七夕情人节,人们会向自己心爱的人表达爱意,送礼物、写情书、约会等,以庆祝爱情的美好。这个节日也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等待,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因为汉代时,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

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